廣福寺
智慧與寧靜的歷久庇佑
坐落余杭,安靜而美好
寺廟佛事興隆,香火旺盛,名界人士廣積善緣,共盡虔誠之心,實為弘揚佛法,利國利民之善舉學活動的魅力,解鎖未知的大門。
Temple introduction
寺廟簡介
廣福禪寺 廣福寺位于文二西路與京常大道的交叉口東南角。始建于北宋末期,原名道人廟,土地堂。1925 年秋,建成。取“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名“廣福寺”。
1980 年,廣福寺重歸市佛協(xié),重塑四大天王、彌勒佛和觀音、地藏菩薩等,又從北京請來十八羅漢;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書匾“大圓滿覺”,尉天池書“廣福寺”額;恢復了宗教活動。寺內,僧房“華嚴精舍” 藏有鎮(zhèn)寺三寶:鴕鳥蛋、古畫《百鳥圖》及明末抗清義士楊資淵鐵鞭;另有蔡緘三的“退廬”五間。廣福寺的東面,為竹林掩映的“小南海”,僧普善募建,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其內的素面素饌,名聞遐邇。山門內供奉著靈官菩薩,哼哈二將分列于兩邊。
千年前,北宋末期的公元1107年,杭州市余杭區(qū)潤土間拔地而起一座佛教寺廟,這便是廣福寺。其矗立在時光的長河中,見證了歷史的起伏、人心的沉浮,一脈相承的佛教智慧在這里發(fā)光發(fā)熱,成為千百年來信眾虔誠追尋的靈魂驛站。
廣福寺的根基扎根于徽、欽二帝時期,最初被稱為“道仁廟土地堂”。這座廟宇的名字不斷更迭,直至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時,為其賜名“道社廟土地堂”,皇權的尊崇將寺廟崇高的地位一一凸顯。改革開放后,廣福寺煥然一新,擴建重塑,占地面積達68畝,并因蘊藏“廣種福田”、“廣納福祉”的美好愿景,更名為“廣福寺”。寺廟不僅成為信仰的象征,更承載著深遠的文化內涵,將佛教、民族、濕地等多元文化融匯交融,成為當?shù)匾坏廓毺氐娘L景。
廣福寺的建筑規(guī)劃遵循明未清初的風格,呈現(xiàn)南北中軸對稱布局,以山門為起點,依序陳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jīng)閣。東西兩側衍生出三圣殿、福慧學堂、祖師殿、財神殿和鐘樓。廊憲環(huán)繞,這一布局巧妙地將佛教文化與多元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各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Temple scenery
寺廟風景
廣福寺大殿為萬佛殿,通高32米,除石基外,全部為傳統(tǒng)的木質結構。大殿為重檐,四角攢尖,上覆黃色琉璃瓦,殿頂為歇山。其內建筑為斗拱、藻進、欄桿及塑像。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正是明清建筑雕梁畫棟、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萬佛圣城(大雄寶殿)是廣福寺的中心,高達32米,內部擺滿了9999尊佛像,象征著眾生皆能覺悟成佛。走進萬佛圣城,仿佛邁入了一個超凡脫俗的境地,心隨佛像的目光逐一掃過,種種雜念與煩惱在此得以凈化,內心回歸寧靜與平和。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展現(xiàn)著佛法的普遍與智慧。
殿內雕塑的彌勒成佛、法音輪、觀音普薩等,傳遞出普度眾生的慈悲愿望。而阿彌陀佛與藥師佛座下蓮花的顏色差異,則傳達了不同的內涵,闡釋著智慧與慈悲的深意。
大殿正中供奉是的釋迦摩尼佛像,佛身高達13米,雙足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中央。左手執(zhí)禪定印,右手執(zhí)無畏印,讓前來供養(yǎng)禮拜的信眾們在佛的救助下,無畏、安心、解脫眾生苦厄。大佛金光閃爍、神容慈祥、法相莊嚴,令人嘆絕。這樣的規(guī)制,在香火鼎盛的杭州,亦不多見。
此 8米高彩塑大佛為藥師佛,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佛、大醫(yī)王、醫(yī)王善逝等,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眾生貪、嗔、癡諸多病癥。他在成佛時曾發(fā)十二大愿,要使凈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無病無災、豐衣足食、解脫苦厄。佛前為十二尊生肖佛,庇護十二生肖眾生。
阿彌陀佛,其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
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廣福寺的阿彌陀佛像白身金衣,手持彌陀正印,使眾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愿眾生;修念佛生凈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佛國凈土。
阿彌陀佛前是凈土宗十三祖師塑像,以及廣福寺方丈悟道法師塑像。
大佛前邊兩側, 是兩根高約30米的大柱,主體黑色為大金剛杵,立于蓮花盤上,蓮花盤下為六道眾生像。金剛杵之上金色塑像為四大天王,頭頂?shù)慕鹕笄驗轫殢浬剑嫌邪耸俗鸱鹌兴_像。喻意為以如來金剛智慧,引領六道眾生降魔除怨,立三摩地無動搖。四大天王護持眾生入須彌山三十三天,離苦得樂。
大殿后部眾佛像中,身穿白衣的為觀音菩薩像,白表清凈菩提心,因而住白蓮花著白衣,密號為離垢(離苦)金剛,系令一切苦惱消除,轉不吉為吉祥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左右金童玉女分別為善財童子和小龍女,是觀音菩薩教化眾生的助手。
萬佛殿西面墻所雕塑的諸佛菩薩均出自大乘佛教經(jīng)典《妙法蓮華經(jīng)》,此經(jīng)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jīng)典,被譽為“經(jīng)中之王“ 。墻面中心位列一尊高約2米的彌勒成佛說法坐像,左右兩邊為法音輪、大妙相菩薩坐像。佛陀說無量義經(jīng)后,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fā)問,文殊菩薩對答,是法華經(jīng)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fā)起因緣。
法華會上諸佛弟子、菩薩、聲聞、阿羅漢、五百弟子、學無學比丘、比丘尼聽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蒙佛授記,圓滿無上菩提。諸佛從地涌出,以證“久遠實成”佛果, 眾生不論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勸勉見聞者,如菩薩所行,常得六根清凈,證成非妄。
廣福寺東境所展現(xiàn)的佛故事源自《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本經(jīng)典是佛法的內核,也是信仰者智慧的指南。東墻上的四大名閣代表著智者的榜樣,啟發(fā)信眾不斷前行,不斷提升。
萬佛大殿東墻上的諸佛菩薩塑像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本經(jīng)書是如來成道后第二個七日,于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它闡揚法身佛毗盧遮那因果莊嚴之理境,開示修因證果、轉迷成悟之要道,在佛教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此尊金佛即為毗盧遮那佛,為華嚴三圣之一,具無邊際真實功德。周身諸小佛為普照十方世界種諸佛,二十重諸佛,十方化佛。
十方諸佛、十方來集菩薩、世界海十世界種十方菩薩。《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中十方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及至金剛力士諸神諸天等各具無量功德一時云集,各說偈頌稱贊佛所修行的無量勝妙功德。
廟墻之上,木雕磚刻交相輝映,彰顯著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藝與深厚藝術底蘊。每一刀、每一劃,都蘊含著工匠們的匠心獨運與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這些精美的雕刻,不僅是寺廟的裝飾,更是古代文化的瑰寶,無聲地傳遞著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它們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展示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才情,讓人在欣賞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
廣福寺的文化傳承博大精深,這里不僅是虔誠信仰的象征,更是智慧的殿堂。在這片寺廟里,人們找到了內心的棲息地,尋覓到心靈的寧靜與平衡。走出廣福寺的每一個人,心懷著一份洗滌過的純凈,踏上了更為豐盛與開闊的人生旅程,內心更加深刻與堅定。這里,智慧的火光在歲月的長河中傳承不息,寧靜的庇佑與指引將永遠延續(xù)。
地址
文二西路與荊常大道交叉口東南
門票
免票
開放時間
上午6:00-下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