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利率會成為人民幣貶值的犧牲品嗎?
時間:2015-02-07 閱讀: 378
外管局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611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912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減少300億美元。當然,伴隨著四季度以來人民幣貶值壓力,最值得關注的當屬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大幅擴大(三季度逆差僅為90億美元)。那么,問題來了,隨著貶值趨勢擴大,央行是否會出手穩定匯率使流動性變緊,貨幣寬松是否會因匯率貶值受到抑制?
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升值主要受套利資金支持,貿易順差對人民幣升值的貢獻在減弱。
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去杠桿,全球貿易再平衡意味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更依賴出口而減少進口,貿易順差對GDP占比呈不斷下行趨勢。
當外需無法依賴,拉動經濟還看內需增長。內需由消費和投資構成。消費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社會保障等因素影響,這些因素短期內難以改變,中國依靠的是投資拉動內需,開啟了持續加杠桿的過程。資本逐利性意味著貨幣會由沒有借貸需求的發達國家(去杠桿是還錢的過程)涌入有借貸需求的中國(加杠桿是借錢的過程),利差驅動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升值預期又反過來驅動更為兇猛的套息交易,進而導致人民幣匯率持續攀升。
由于中國存在資本管制,套息交易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虛假貿易的形式存在。比如說境內企業通過出口黃金或高技術產品取得信用證或倉單,在境外以相對低的成本融入外幣轉回境內投資于理財產品甚至信托,滾動操作,放大杠桿不斷放大。
可見,套息交易實際上是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過程。資產本幣化意愿的強弱自然取決于人民幣資產相對美元資產的收益率,去年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有了下行壓力,當美元走強,人民幣資產的相對收益率就會開始下降,資產配置行為開始提前償還即將變得昂貴的美元債務。因此,盡管油價下行、羸弱的內需和出口階段性好轉為中國帶來了可觀的經常賬戶順差,但仍然擺脫不了外匯儲備凈減少和匯率貶值的壓力。